8/6(政治學)
何謂政治傳播?政治傳播對民意有哪些影響? 【96政大行管碩、95調查局】
擬答:
一、由來:從歷史的演遞來看,舉凡與國家運作方式、公共政策的決定皆操縱在君王一人,或是議會數人的手中,而非由全體人民有機會去參與。其中是否有黑箱作業或是僅為個人私益而枉顧大眾利益的考量,往往人民最後只能接受其結果與執行。現在的社會變遷迅速,人民知識水準提昇,政治意識正逐漸獲得重視,對自己選擇的政治人物會不斷地檢視與質疑它。
二、表現:人民會要求公開代表其意識而選擇出的政治人物在決定公共政策的過程,檢視是否合法、符合公益,及與人民的心聲是否有所違背。可透過新聞媒體、公聽會及選舉的方式,監督政治人物的一舉一行。稍有不慎,人民會立即反映。
三、影響:
1.公共利益得以重視:政治人物為繼續獲得人民的支持,須以民意為施政依歸,在提出各項與人民息息相關的公共政策時,會偏向民意。
2.教育人民重視政治:透過媒體、文字報導等等方式,讓民眾得以了解目前的政治走向與變化,教導人民如何提出自己的權利。
查書:
政治傳播又稱「政治溝通」,最簡單的定義,是指涉及政治系統內,政治消息的傳播過程。
政治溝通乃指政治當局及當事人為了解決政務問題,推行公家事務或決定公共政策,運用語言、文字、符號的傳遞,促進感情流通、意見交換、資料傳播,以謀求思想會合及意見一致,進而採取統一的行動。
六○年代以後,政治學者艾爾蒙(Alomond)曾將政治溝通視為政治系統中,一項重要的輸入項;白魯洵(Pye)則將政治溝通與政治發展相提並論,指出二者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政治溝通的種類分為兩類:
1.面對面的溝通
2.大眾傳播
●政治溝通的特質:
1.政務性
2.大眾性
3.公開性
4.爭議性
●政治溝通的要素:
1.溝通者
2.訊息
3.媒介
4.接收者
5.反應
●政治溝通的功能:
1.建立共識
2.表達民意
3.整合歧見
4.宣導政令
●政治傳播對民意的影響:
1.議題設定的效果
2.預示效果
3.框架效果
4.樂隊花車效果
5.沉默螺旋
6.第三人效果
=========================================================
參考utslam 政治學擬答
政治傳播是一門關注政治的傳播學科,探討政治與大眾傳播媒體間的互動關係。政治決策很多時都會為溝通所影響,同樣地,政治決策很多時都要依賴溝通。
(一)政治傳播的意義:
探討政治與傳播媒體間的互動關係,政治溝通影響政策的制定,而政治決策也有賴政治溝通傳達或是發表意見,關於公共關係也需要溝通實行。所謂政治溝通,指的是個人過是團體為了表達政治性意見,透過各項媒介或是溝通方式傳達給其他個體或團體,來產生影響並做雙向的意見交流。
(二)政治傳播對民意的影響:
1.媒介效果有限論(limited effects model):
以行為主義研究大眾傳播對大眾影響的學者表示,傳播媒體對於大眾的影響並不如早期學者說的那麼有效果,傳播媒體對大眾的影響是有限的,人們對於議題事務的看法較有可能被加強,因此而改變立場的可能性不高。
2.沉默螺旋理論(spiral of silence):
學者E.Noelle-Neumann發現,人們在面對社會中相對優勢的主流意見時,對於事務有不同看法者,為避免在社會或是團體中遭受排擠,而不表達自己的立場,造成愈強勢的意見聲望愈高,愈少數的意見愈沒有人表達的狀況。而大眾傳播媒體助長了優勢意見的曝光,更加強沉默螺旋的態勢。
3.結構性偏見理論(structural bias):
E.Diamond 及M.Robinson等人認為,傳播媒體並不是電子鏡(electron mirror)客觀的反映現實狀態,而是帶有結構性的選擇表達,這種結構性有可能是因為法律規定,市場面的考量及出資贊助背景等因素,會對特定社會特徵或是事務有所取捨或特別強調,故其實是有選擇的傳遞資訊給民眾,例如有新的政治人物表現突出,則會大幅增加其曝光率,而對政壇上的資深政治人士較少報導。
4.議題設定理論(agenda-setting hypothesis):
此說假定各民意的形成過程,大眾傳播媒體有意無意的選擇性報導,由於強化或淡化新聞的,對於人們接收資訊後對議題的看法或多或少產生影響,傳播媒體或許不能告訴人們怎麼想(how to think),但可以告訴人們要想些什麼(what to think)。
(共757字)
=========================================================
參考單子擬答
(一)政治傳播有三大層次:
1. 有關政治事務之傳播:
包括所有政治人物或是其他政治行動者為了達到特定目的所採用之各種形式傳播。如報社專欄評論者、宣傳車等。
2. 國家的領導、媒體以及民眾與公共政策相關的訊息,所進行的交換、商議過程。申言之,訊息內容、詮釋以及報導的焦點,係「政治菁英」、「大眾傳媒」以及「民眾」三方共同參與建構的過程。
3. 對於公共資源分配、政府官員以及社會意義之公開討論。
(二)對民意之影響:
1. 議題設定效果(agenda-setting effect):
傳播媒體所選擇報導的新聞內容,會影響民眾對相關議題重要性的「排序」。如那些被列為頭條消息的新聞,自然會影響民眾對相關議題的關切。
2. 預示效果(priming effect):
指電視新聞的報導內容,會影響我們判斷政府、總統、政策或是公職侯選人的「標準」。如經常曝露在特定的資訊下,會催化特定概念,以相對的標準來判斷事務。
3. 框架效果(framing effect):
指媒體報導事件的歸因,會影響民眾的態度方向。可分為兩類:
(1)插曲式報導:大眾傳媒在報導時著眼於單一事件,民眾會傾向將事件結果歸因予個人。
(2)主題式報導:將某事件放在當前整個社會與經濟脈絡下討論。民眾向將事件結果歸於社會制度的不完善。
4. 樂隊花車效果(bandwagon effect):
民眾傾向支持在民意調查中較為領先的候選人。「西瓜偎大邊」、「從眾心態」皆在說明此效應。
5. 沉默螺旋(spiral of silence):
民眾對於身邊氛圍的認知,會影響其表達政治向的意願。在面對社會中相對優勢的主流意見時,為避免在社會或是團體中遭受排擠,而不表達自己的立場。
6. 第三人效果(third-person effect):
民眾認為媒體的內容對於自己或是與自己相似者的影響效果,遠低於對其他人(第三人)。進言之,民眾認為媒體之不良影響不會影響自己,但無意間很可能已在無形中受到默化而不自知。
(共67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