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政治學) 我們常說政治就是權力,政治的關係就是權力的關係。請問該句話的意思為何?你認為這樣的說法是否可以完全表達政治的意義?為什麼?你認為哪一種定義最能適當表達出政治的意涵?【94普】 



擬答 :
        我們常說政治就是權力,政治的關係就是權力的關係,是因為人是群體生活的動物,會為了有限的資源而發生衝突與妥協,可以和平或非和平的方式解決,這是有別於其他動物的主要差別。當產生衝突時,需要領導者從中去協調,並進行資源的分配,形成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區別。這時,領導者所憑藉的力量便是權力,是被統治者所認同、默允的行為。
        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政治學者們紛紛以權力途徑做為研究,如拉斯威爾,以權力的來源、影響對象與程度及深入角度做為重點。
但是最能適當表達出政治的意涵,則是後來的伊斯頓,他提出政治是在社會價值中,做權威性的分配。舉例在現今的政策規劃中,以立法的國會議員,社會中擔任第三者的利益團體,與站在第一陣線的行政部門所構成的鐵三角,進行一連串的政策決議與法令施行,正是現今的政治現象。


(因為真的當做在考試,完全沒有課本或講義,是以現在的實力作答。感覺我都在寫感想@@~~傻笑)


查書:政治學新式混合題庫Q&A─郭雋
------------------------------------------------------------------------------------
政治即權力、權威:
權力包括了「物理力量」及「心理力量」兩種作用力;前者指:可用感官察覺到的實質鎮制,後者是指:無形但可以產生心理上的順服,進一步的分析,心理上的權力為「正當性的」、「合法性的權力」或「權威」。

權力概念途徑(取向):
1.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政治學以權力概念作為主要的研究取向,其分析的對象是權力的形力、分配與執行,以及權力的心理基礎與社會基礎,所採用的方式,則著重心理學研究法及社會學研究法,代表人物如拉斯威爾(H.Lasswell)、摩根索(H.Mongenthau)等人。
2.權力的三種途徑(權力定義):
 (1)權力就是政策的制定:
    (2)權力就是議題的設定:
    (3)權力就是思想的控制:

權力的定義:界定為某人使他人做某些本身原來不願意做的事。

權力的構成要素:
1.生物因素:
亞里斯多德:「人天生是政治的動物」,人類自然生活在一起,彼此需要生活與生存,因而形成領導與被領導者。
2.心理因素:大多數人天生是順應者,較會服從權威與團體思考,去順應團體與配合規範。
3.文化因素:
與生物因素相反,認為人類行為是學習而來的,因此政治群體包括權力的形成,是以父母、學校、宗教團體與大眾傳播的文化價值觀念為基礎。
4.理性因素:
霍布斯與洛克均認為人是理性的,會理解文明社會比無政府好得多,因此需要一種以人道與公道的政治權力統治。
5.非理性因素:
強調以政治秘思、符號、神祇化之統治,對於人類政治行為採非理性觀點,可能會帶來災難式的結果。例亞當斯是天才的煽動家。

權力的類型:伊撒克(Isaak)的見解
1.強制的權力:最明顯。強國對小國的侵略割地
2.功利的權力:以承諾給予他人需要的某種東西。競選承諾
3.操縱的權力:受人控制而亳無察覺。洗腦、宣傳和社會化
4.合法的權力:擁有合法的權力意味決策者能貫徹其意志,無須威脅、承諾或操縱。
5.個人的權力:或稱影響力。個人可靠人格的力量控制他人,又稱魅力。

權力的來源:
1.經濟權力─財富、庇護
2.軍事權力─實力
3.影響力─人格、魅力
4.政治領導─官位
5.知識、專業技巧、謀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BPJ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